走出来的故乡,书籍是最好的故乡(描写书籍的优美句子)

所有的故乡都是因为出走,而归来的理由多是心心念念。

每逢春节,必定回家过年,因为故乡里有亲人,有血液奔腾的源头。不管是天南地北,还是千山万水,都想着回来看一看。即使不能成行,而一颗被故乡牵扯的心,总是不能安分,直到春节过去很久,才能渐渐安稳。可总有很多时候,不自觉的想起没有回家,总有不可消食的遗憾。

我家在平坦的华北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离黄河几十公里,常听老人说黄河发大水,总觉得黄河很恐怖,却从未见过黄河,因为没有什么理由跑那么远。直到考上湖南的大学,才在火车上看过一眼,只是觉得黄河很安静,在落日余晖里,安静的像一盏灯。

上大学,是我命运改变的转折点。

直到毕业十年,我才深刻感受到什么叫读书改变命运。

来湖南读大学四年,是第一次打开眼。

第一次和年迈的父亲到新乡来姑姑家坐火车,第一次坐火车,站了十一个小时。

第一次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听很多不同的各地方言,喜欢带“撒”“啵”后缀音湖南本地话,诙谐略带夸张的东北话,语调往低走的江西话,豪爽直快的山东话,酣畅淋漓的陕西话,四川贵州话,跟煤炭一样丰富山西话,说话像唱歌的唐山话,有吴音软语,还有我无比熟悉的带着儿化音的河南话。

第一次见识像园林一样的校园,宽广的操场和体育馆,巨大的图书馆。

第一次看赛龙舟,吃肉粽,感受端午节的厚重。

第一次吃黑乎乎,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还听着“来来来,吃撒,吃撒!”

第一次和同学们踏青,看着校园外面高高低低的油菜花,聊着天南地北,就像春风一样自在。

第一次爬山,知道南天门,南岳衡山。

第一次去旅游,去登岳阳楼,上君山,看八百里洞庭

第一次去湘西,去了解一条水和一个叫沈从文的人。

第一次去韶山,穿越一条隧道,到山坳里去瞻仰毛泽东的故乡。

第一次去K歌,第一次去网吧通宵看电视剧。

第一次喜欢一个人。

第一次一个人去深圳做家教,勤工俭学。

很多次去游橘子洲,很多次去爬岳麓山,很多次去岳麓书院,很多次去图书馆,很多次坐在公交车上看书,看过很多次学校盛开的樱花,闻过很多次雨中长沙街道边上香樟树的味道,吃过很多次“一桶天下”家的干煸豆角盖浇饭…

大学是一个美好的驿站,是一个人人生的新起点。读书是关键的一部分,打开眼界是更重要的使命。大学里有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同学,有一辈子都感恩怀念的老师,有常常泡图书馆的美好时光。

大学毕业去了中铁,无论对于老家的人,还是对于在单位已久的老人,都对我有很大的羡慕,以为我有重本学历,好好干,将来会大有前途。虽然当时并未有什么感受,可很多年后,却还记得他们羡慕的表情和言语。

在中铁干了五年,先去了福建漳州,半年后来到贵州六枝,传说李白本要被流放的地方,一年后又来到福建泉州。

生命中总有难得的事,也有遗憾的事。

漳州的半年,项目就是在乡村里,农家都比较分散,不是被河流就是被丘陵隔开。不像北方的平原,村镇聚落。项目修高速公路,就在就近工地的路边,离集镇不算太远,可见到人也比较少。很有种从城市里下放的淡薄感觉。可能我从小到大都在贫困的农村长大,大学四年是不能够融入城市生活的,最多就是走马观花一样看看城市长什么样子。所以来到乡下的项目工作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适,更何况还有四菜一汤,洗澡房虽然简陋也还方便,农村老家是没有的。殊不知那是我与社会脱节的一个选择。本来还没有融入社会,又与社会脱节了,这是很多年后才意识到的事。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满足的。

在漳州半年后,很多一起到项目上的同一届毕业生都回到了郑州总公司或调遣到了其他项目。我过年回到了老家,发了两千块钱过节费。工资没发是赶上了温州动车脱轨事件,施工整改,进度难以推进,工资发放困难。

在漳州很安心的工作,一心想着兢兢业业。难得的事是坚持去镇上找书店,买墨汁和毛边纸自学书法;遗憾的事是离土楼很近而没有机会去看看!

春节后被公司调遣到贵州六枝。难得的事是能和大学室友在同一个项目工作,当时同学已经有了对象并准备结婚,我还是那个满心幻想的单身,在山上看山下的灯火就像星空在我脚下,记日记,写诗。半年后我离开贵州,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离的特别近的黄果树瀑布。

同年国庆节后,我被调到泉州泉港湄洲湾项目继续做试验员,检测钢筋水泥混凝土。一呆就是三年。项目部旁边就有一条铁路,时常有拉货的火车经过。邻村的边上有很多水泡字,老同事王哥常去钓鱼。项目部在工业区,周边是很多的工厂,后来还建了巨大的矿泉水场。

泉港临海,海边的村子很多新建的小洋楼。马路另一边是很大的盐场,一大堆一大堆金字塔一样的白盐。海边村子里都有庙宇,日日香火旺盛,多供奉着妈祖。我常坐公交车去海边看海。所修的铁路有一段跨海,每到工地检测,都能看到海,还有海里像龟形的岛屿。有一段临海工具有十几公里,夏天兜起风特别好。

因为在泉州呆的久,不想再有黄果树瀑布和土楼不能看的遗憾,有机会就出去看看!

和同事去了崇武古城,看到很多停泊的船;一个人去看泉州洛阳桥,去了解大书法家蔡襄;去泉州爬清源山看老君岩,游西街,拜开元寺,神游弘一法师;攀福州鼓山,逛三坊七巷;和同学走厦门大学的沙滩,坐轮渡游鼓浪屿,喝椰汁。

工作之余,我喜欢买《读者》,每期必买,还要到泉港,有时步行,有时骑单车,有时搭公交,有时和项目的车顺路。后来发现文化广场建好,还有图书馆,便隔三差五的去借书。有时和同事打打篮球,晚上到镇上散步喝酒看别人跳广场舞,有时会在办公室里喝喝茶,也知道了什么是铁观音,什么是大红袍,什么是普洱。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练习书法,多用试验室打印的废纸临帖,《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董美人墓志》临了一大箱的废纸,正面反面都被画成黑乎乎的,都在梁厂烧掉了。

第三年来了一个六枝项目的书记,对我印象不错。项目部办公室主任被调回公司,我就被安在办公室主任的位置。我当时很意外。从小到大死读书,与人交际很少,多的就是几个发小和同学,还是很单纯。为了做好工作,我坚持了八个月,第一个月瘦了十斤。后来最好的朋友得了白血病,在泉州市医院里,我隔三差五的去看他,也再也没能够一起去就近的开元寺看看。

我已经在工地项目呆了五年,常年不着家,不知道城市里有怎样的生活,参加过公司举办的多次单身联谊。总觉得未来能看到头,不是天南地北的跑就是东来西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加上当时我不会处理项目上的很多人际关系,尤其和经理,书记,副经理,总工,财务,安全总监,工程部长。还是自己不成熟。再加上主要负责后勤,车辆维修保养处理违章,办公用品生活用品采购,餐厅厨师的管理和里外招待,楼道卫生,洗澡间水龙头维修,房顶漏水处理,水电费不合理调节查询,公司资质审批等等。觉得看不到头难过,便辞职回到郑州。很多人说我啥,多那么多书却很糊涂。

后来发现辞职是对的。在郑州落下了根,一直从事书法培训,工作和爱好能够结合。一边学习一边教学,还考过一研。

每周调休必去图书馆借书,下班批改完作业坚持练习。抄书《老子》《庄子》《论语》《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集》练书法。

后来遇见女朋友,贷款买房,谈了五年恋爱,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

老婆还是女朋友的时候说过:“本想着有了你,就有了挡风遮雨的地方,没想到风雨都是你带来的”。结了婚后,老婆说:“谢谢你老公!”我很感动!忽然话锋一转,“给我带来那么多的风雨”。我很意外。“让我变得坚强”。我特别感同身受。

女朋友看上我,是我工作还没有稳定的时候,一路走来,就是慢慢扎根,扎根也是一个很努力的过程,每一次努力都很疼。可正是这疼,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幸福。

我一直坚持的读书已经成为习惯,不知不觉已经十几年,之前看过的书忽然懂了,事物的联系也开始变得分明,世界越来越通透。我就像一个在地底下不断延伸的竹根终于在一场春雨过后,得以破土而出。

而此时的我,已经真正远离了故乡。之前的兄弟姐妹也改变了模样,更多改变的是命运。父亲已故,母亲更加衰老。春节啊,就是故乡的召唤。

回到农村老家,有很多事物都改变了,房子,街道,熟悉的容颜。可有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乡音,田野,越来越老的树木。人的思维在与时俱进,情感还是一如既往。乡村和城市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看到很多同辈人因为没有读书没能离开,还有下一代仍然在重复上一辈的老路,总觉得有些悲哀。

村子就像一口井,有太多井底之蛙,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只蛙。村里的很多小青年闲逛,打游戏,抽烟,时间随意挥霍很不值钱。家长里短和八卦蔓延,时间也是随意消磨!很多生命都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原因是很少人去读书。

改变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的是想着改变。

乡村里没有暖气,大冬天坐在被窝里冷气能揭人的面皮,只能忍。有谁不是得过且过呢?可有谁想着去改变呢?

得益于读书,能留在城市,从事喜欢的工作,做想做的事情。

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很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而不愿吃读书的苦,生活里的两大苦一是终生悔恨,二是无可奈何。读书可能不能消除这些苦,但会有很大的缓解作用,让眼里有光,心里有希望,灵魂有释放的出口。

故乡是因为出走。故乡可以是一个地方。也可以是一种事物,对于精神,书籍是最好的故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011830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d2021.cn/314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