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这3家昔日的书店,没点年纪估计都没见过!

昔日的书店

绍兴自古就是文化之邦,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在此孜孜不倦地建设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其中开设书店书坊,更是蔚然成风,故事迭出,千古一脉,永不衰怠。那么,近代影响巨大、留给人们以深刻记忆的有哪些呢?这里择作者了解的来谈一谈。

绍兴这3家昔日的书店,没点年纪估计都没见过!

△△墨润堂书苑△△

我的书房里藏着一本110多年前出版的《古文观止》(见照片),线装,直排,石印,荆川纸它就是由当时绍兴墨润堂书苑重印出版的,为纪念辛亥革命成功而发行。

《古文观止》,原是绍兴州山私塾老师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编成的一部古文选本,共222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散文为主,间有骈文。问世以后,广受好评,影响深远。作为绍兴书苑,重印绍兴人的文化产品,用以庆贺中华民族的新生,确是有意义的壮举,其书自是难得的历史文化珍品!

墨润堂直到1950年还在营业。它筹创于清同治元年(1862),地址初在西营,不久即落在府城水澄桥(今解放路与胜利路交叉口,原有南北向拱桥)南首。

店面在大街东侧,坐东朝西。创办人为徐友兰其族是绍兴坡塘乡栖亮村旧家,属书香门第、文化世家 。其兄徐树兰即为古越藏书楼和绍兴一中前身之一绍兴中西学堂的创办者。徐友兰本人向爱辑书传书,曾辑刊《融经堂丛书》、《绍兴先正遗书》等。正是在这过程中创设了墨润堂。

绍兴这3家昔日的书店,没点年纪估计都没见过!

徐友兰操劳过度,六甲之后不久谢世。书店由其子徐维则经营。徐维则承父志,曾辑刊《会稽徐氏铸学斋丛书》等,并全力拓宽业务,将书店推向鼎盛。他与蔡元培同为清光绪已丑科举人,蔡元培曾长期应墨润堂主人之聘,任校书之职,成名后特为书店题"墨润堂书苑"匾额,挂于店堂正中上方。

墨润堂楼下一间店面,楼上三间刻印作坊,鼎盛时有刻书匠二三十人,曾印行《绍兴先政遗训》、《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神童诗》等,并委托上海文会堂书坊、洪宝斋书店等代为石印《古文观止》、《仰鹤斋丛书》、《越言》等等。。除自刻自印自卖图书,还经销上海商务、中华、大东、开明、三联等书店(局)的教科书及其他图书。并兼营笔墨纸张、水板、黑板、粉笔等文具用品。

墨润堂在近百年沧桑中,徐氏家族世代相承,勤勉经营,后传至孙子徐心若一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营书业进入市场,墨润堂未如别的一些书店坚持经营,于1950年5月停业。近年,其后人奋力,在停业半个世纪后,几度重开。目前尚在努力中。

△△绍兴古旧书店△△

该店几易其名,几迁其址,综合市志记载与本作者调查,其诞生和延续大略如下:

1957年3月,由8名旧书商贩出资,联合组建古籍商店,分别在轩亭口、清道桥开设两个门市部;1962年,两门市部合并,移址子余路口北侧;1968年下半年,文革中改称东方红书店,不久被撤销营业;1972年底至1973年,重新恢复,先后称绍兴书店、绍兴古旧书店,仍属集体经济,迁至解放南路营业。

绍兴这3家昔日的书店,没点年纪估计都没见过!

古旧书店主营古旧书籍,兼营字画、碑帖、金石、文房四宝。对于绍兴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籍、文物的保护起过重要作用。

古旧书店不仅收购上门投售的旧书,还曾长期下乡镇,走村访户搜罗民间古籍,硬是从废旧堆和灶火间中,挽救了许多诊贵古书。然后修补整理,按“经史子集”分成四大类,有序地叠于书架,布满整个门市部墙面,向公众出售。全国一些知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郑振铎陈山(诗人)等等都来选购过书籍 ,对绍兴有这么一家书店 ,倍加赞许。

古旧书店在无意中,也发见和保护了一批包括国家级的书画文物。我的挚友、书画名家金履恒先生,少时亲见古旧书店展示过徐渭的书法真迹,为中堂草书,记得前两句似是:“世书多在闲人腹,珠玉深藏秀士家。”他曾长时间细心观摩,几乎流连忘返,后来听说由国家相关部门收藏了。

绍兴这3家昔日的书店,没点年纪估计都没见过!

古旧书店的从业人员,多受家学熏陶或行业历练,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常能发见一些重磅“珍宝”。已故的鲁惠生老先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曾发现和经手过赵之谦及其侄子的好些画作,帮助鲁迅图书馆古籍部修补过珍稀古书。

特别是有一次,他从收购到的书籍信札中,发现一封私人书信的字体特别,似在哪里见过,署名是“树人”,似乎是鲁迅先生的原名。他不敢怠慢,立即联系了当时主持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方杰先生。经过各方专家鉴定,确证为鲁迅手迹。于是奉呈纪念馆收藏,成为现存鲁迅1526帧书信中的一封。

△△静安书屋△△

这是1962年前后,开设于东街新市场的私营小书屋。当时国家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经济上处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允许个体经营有限发展。因此这爿小书店的诞生和后来的消亡,很有代表性,值得一叙。

绍兴这3家昔日的书店,没点年纪估计都没见过!

业主是叫王永源的夫妇。王永源是市总工会职工中学的教师,书店注册登记和日常经营,皆由其妻“静安”出面。平日顾客上门,总能见到一足微瘸的中年女子,坐在那里,这就是静安女士。

王永源老师早年在教会学校之江大学任职,精通英语,阅历丰富,人厚道而精明。他收藏的书籍和字画极多,曾告诉笔者,抗日战争时他—度在南京工作,有一次住在北平齐白石生活无以为继,包了一只飞机装着画来卖,真是便宜!我问他买了多少,他笑笑不置可否 。至于普通的书报字画,他说家中确有不少,死藏着徒生蠹虫。

有此条件,静安书屋的经营便很有特色:一部分是他们自己的藏书藏品,字典、字帖、古籍、书画、工具书等。一部分是批发来的出版社的积压品。因此总体价格比较便宜,一些学生和老师常能淘到心仪的字典、参考书之类。

1966年文革开始,静安书屋于慌乱中关门,书仍留在屋中。不久横扫四旧开始,他们赶紧将书物撤至居家堆积间。但还是没逃过厄运,红卫兵抄了王老师的家,书籍书画用手拉车拉了几车。王老师千叮万嘱,央求红卫兵不要随意焚毁被抄的物品,只拣反动的烧,好的书和画千万手下留情。据说有个女红卫兵点了点头,说,我们晓得的,用不到你教训!这给了王老师夫妇很大的安慰。

但是,事后王老师还是瘦了一大壳。因为他听说他的被抄物资被毁了大半,只有极少一部分堆在东街真神堂角落里,也不知有没有虫蛀、鼠咬、霉变。

1970年代后半期,在街上再遇王老师,问他被抄物资的下落。他说,落实政策了,发还给我了,但几样特别珍贵的找不到了,追踪也追不到。

又叹口气说,也怪自己开了静安书屋,目标太大了,否则有些东西是可以藏好保留下来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011830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d2021.cn/5014.html